“三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这里已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智能化机械的广泛应用是近两年来“三北”治沙的一大亮点。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发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既与沙相搏,也与沙为伍,使得绿色不断延伸,守卫着祖国的生态屏障。
阿拉善盟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特别是2024年,1年的治沙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已经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了一道“绿色防线”,形成了“合围”之势。今年将完成431公里的锁边林草带建设,届时,一条1856公里长的防沙阻沙带将把三大沙漠紧紧围住、牢牢锁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团队在防沙新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寒冷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带来了有效工具。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工业作物和产品》。
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片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处贺兰山—狼山生态屏障之间,是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
日前,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因其在科学与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类别奖项。
近年来,青海在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光伏治沙,让曾是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滩成为光伏产业聚集的“金窝窝”。
中国不仅有效改善了本国的生态环境,还积极推动国际防沙治沙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挑战树立典范。
近期,在沙特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COP16大会,三北局负责人在“中国绿色长城走向世界”边会中发表《建设绿色长城 守护美丽家园》的主旨报告,向国际社会介绍“三北”工程建设“六大经验”,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认可。
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在13天的会程中,大会通过了旨在提升全球土地保护与抗旱能力的39项决议文件,为国际社会携手防治荒漠化规划了新蓝图。此外,大会期间中国等参会国家分享的荒漠化防治机制与技术,也为人类与荒漠化斗争增添了宝贵经验。